第52章
關燈
小
中
大
崔益接到內官的傳旨,表示天子打算在天桴宮接見他。
臨去之前,他特地去褚馥那邊繞了一下,倒沒跟對方說什麽,只是默然一禮,隨即轉身離去。
天桴宮本是國師所居之地,不過按大周慣例,國師本人地位雖然崇高,但也缺乏實權,之前的天子只有在類似於祭祖之類的重要時刻才會過來此處,然而溫晏然本人卻常常出入其中,還大肆提拔天桴宮出身的人做朝官,難怪她的很多敵人都以為朝中實際做主的是那位國師溫驚梅。
對此,溫驚梅本人其實也有所察覺,只是他的權勢不足以為自己做出可信澄清……
泉陵侯團隊此前也存在類似的誤解,溫謹明本人算是一位頗有城府的主君,一向也有善於觀人的美名,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才對建平內情勢做出了某些誤判。
溫晏然想,這倒也怪不得對方,畢竟在當前時代,再頂尖的智謀之士也不會把“因為穿越所以獲得了對天下局勢的了解”這一點給納入到對敵人的考慮當中,再加上溫驚梅確實能算是一個見事透徹的明白人,非常適合在各種陰謀向推測中承擔一些不屬於他本人的黑鍋。
提前摘去發冠並且換上了素服的崔益,神色平靜地隨內侍進入天桴宮後殿當中。
從室內布局看,此地應該是國師常用的書房,前方的錦榻上放了一張木案,一架憑幾,對自身境況有著清晰了解的崔益當然不會以為那是皇帝為自己設置的座位,簡單整理了下著裝,便安靜地跪坐於殿側等候。
他一直等了三刻左右,才聽到皇帝駕臨的通報。
崔益稍稍擡起頭,他之前就很想知道,那個讓泉陵侯兵敗身死的小皇帝,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作為天子,新帝的排場堪稱樸素,崔益透過大門,可以看到一位穿著玄色外裳,深灰色紗冠的少年人徐徐走來,十來位姿態恭敬的內官隨在其後,在抵達殿門時,大部分都駐足於門外侍立,只有四人跟著天子一道進殿。
室內的光線並不如室外明亮,然而天子本人身上卻仿佛蒙著一層微光,存在感比世上任何一人都更加鮮明,她的模樣與崔益此前的所有想象都不相同,其人身立如竹,文質雋逸,行動間帶有些許雅士之態,儀容更與泉陵侯有三分相似,然而天子僅僅走過崔益的時候往他的方向看了一眼,兩人四目不經意間有片刻相觸,崔益心中便仿佛有驚雷轟然響起。
——那就是天子威儀!
僅僅一個照面間,崔益竟莫名覺得,新帝此人天生便該是一國之君,溫晏然此前之所以默默無聞,是因為沒有被放到合適的位置上,像這樣的人物,一朝身登高位,便可以使天下震動。
他看著皇帝的面容,忍不住想到了昔日的主君,心中一時酸痛,轉向天子的方向,垂首行了大禮。
高踞於木榻上的溫晏然的目光從他身上掃過,微微笑了笑:“徐州崔益,少年便有才名,聲望冠絕州郡,朕也是久仰了。”
崔氏分為兩支,一支在建州,一支後來遷到了徐州那邊,本來在建州這邊的才是主脈,然而從五十年前開始,主脈的勢力就漸漸微弱小去,反倒徐州那邊慢慢興旺起來,如今天下人提及崔氏,第一反應說的就是徐州崔。
崔益苦笑:“崔某年少時也曾為此自負,然今日方知,以在下的見識,不過是一隅之地的井中蛙而已,正因為不知天高地厚,才在家中自鳴得意。”
溫晏然笑了笑,沒再與對方寒暄下去,直接切入正題:“你既然想要求見朕,自然是有話要說。”
崔益:“在下想與陛下論一論君侯的身後事。”又道,“陛下以神鬼莫測之能,敗君侯與北苑,於建平而言,確是去一心腹大患……”
聽到此處,溫晏然已知對方想說什麽,打斷:“然而天下安定與否,卻並不在泉陵侯一人身上,甚至她一朝身故,各地反倒會因此不安。”
在登基前,溫晏然根本沒有任何人脈基礎,雖然掌握著君臣大義,然而天下間不服氣的依舊大有人在,那些人並非不想折騰,而是在等著看天子跟泉陵侯兩人相爭的結果,畢竟溫謹明走到現在,已經無法放棄對皇位的爭取,也正因為如此,她與建平間的矛盾最為不可調和,所以那些心懷二意之輩都等著泉陵侯先出頭,這樣一來,不管是哪一方勝利,他們都能打著擁護另一方的旗幟來渾水摸魚。
崔益頓了頓,道:“陛下聖明。”
溫晏然頷首,又淡淡道:“不過那些人各自間也不大齊心,否則他們給朕帶來的麻煩,怕便不止如此了。”
她的語氣還是十分溫和,但在崔益聽來,卻有著鋒銳的凜冽之意。
在場的兩人都明白,最符合那些旁觀者利益的當然是泉陵侯幹掉天子,並付出巨大的代價,這樣一來,他們就能打著討伐叛逆的旗號進攻建平,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在兩邊的爭鬥有明確結果之前,縱然會暗地裏為泉陵侯提供一些幫助,也不會太過分,一方面是擔心因此損傷自身實力,影響後續的翻臉計劃,另一方面也是不想讓泉陵侯以壓倒性的優勢,從容打敗建平那個年紀不大且在傳言中腦子不算特別聰明的小皇帝。
——感謝當前時代落後的通訊水平,就算溫晏然本人的權威已經重到了讓建平這邊的朝臣心服口服的地步,但外面那些州郡對她的認知,還在舊日印象中原地踏步。
溫晏然看著崔益:“崔君今日特地來此,想來是有所見教。”
崔益先道了句不敢,才開口論及正事:“大周南為慶邑,北鄰烏流,西側多少,東側多水,其中西側為蠻夷所據,東部則豪強林列,此皆為不穩之源。”
溫晏然微微頷首,又道:“說來還得感謝泉陵侯,若非她時機挑的恰當,建平這邊怕也不能安穩至今。”
崔益垂首:“陛下禦極以來,赦天下錢糧,使黔首安居,士民歸心,如今雖有三心二意之輩,於建州而言,卻不算大患。”
兩人說的話都有緣故,所謂“青黃不接春三月”,在舊糧耗盡,新糧還沒來得及收獲的時節,最容易產生流民,再加上天下被厲帝折騰了那麽多年,很多地方已近於民不聊生,各地豪強只要稍稍煽動,就能輕易聚集起一批吃不上飯的氓首,泉陵侯特地挑著春獵的時候來到建平,是為著如此一來,等事情塵埃落定後,就算消息傳之於外,青黃不接的危險時期也已經過去,南邊的夏糧已經快到可以收獲的月份,豪強們心有顧忌,反倒會再蟄伏一段時間,多備些糧草。
而泉陵侯能如此計劃,也是因為溫晏然登基以來,按慣例赦了一年的稅,並且不建陵墓,不修宮室,不好游樂,不令地方進貢奇珍異獸,也沒到成婚的年紀,需要的花費確實不大多,充分展現了一個宅居人士能省錢到什麽地步,雖然地方上的盤剝不會因此完全消失,各地也意思意思地向中樞上供,不過與往年相比,也是大為削減。
溫晏然靠在憑幾上,不緊不慢道:“崔君所言,固然令朕安心,不過以崔君之能,怕是並非只是過來告訴朕,此後大可以高枕無憂罷?”
崔益微微閉目,再睜開眼時鄭重道:“陛下雖無近憂,卻有遠慮,北地烏流久有不臣之心,西部諸蠻夷常年作亂,東部諸豪傑亦不可為依仗,陛下如今登基未久,可暫以南部為腹心。”
溫晏然微微揚眉。
建州靠南那一塊地方,其實就是溫謹明原來的基本盤。
益的觀點其實跟溫晏然的觀點很近似,而且她作為看過劇透的某預備玩家,比前者知道的更多,按照正常發展,不久之後,東邊會先開始打仗,至於打仗的理由,不同支線中存在不同的理由,北地的烏流部也一定會叛亂,西邊那塊本來就不大喜歡中樞,也會跟著興風作浪,大量消耗朝廷的人力財力。
在相應劇情中,玩家若是想快速平亂,就需要征收重稅,並大大提高“一亂未平,一亂又起”事件的出現概率,如果不征重稅的話,戰局就會膠著起來,頻發的戰爭更會直接拖垮大周的財政。
四個方向,有三個方向都是鐵板釘釘地不靠譜,溫晏然想,老天留給自己的選擇確實不算廣泛……
崔益看見,木榻上一身玄裳的天子似乎笑了一下,溫言詢問道:“那按足下之言,朕該對青禹諸州如何呢?”
從入殿以來,天子的態度從始至終都是那樣客氣有禮,但崔益卻莫名覺得,雖然自己對天下局勢有著深刻的認知,但天子本人對此的認知,卻還在自己之上。
而且皇帝心中早就有了處置南部諸州的方案,如今的詢問並非詢問,更是一種考驗。
他有種預感,崔氏整個家族的命運,就取決於自己接下來說的內容。
不管是在厲帝還是泉陵侯面前,崔益都沒有類似那種刀刃在側的命懸一線感,如今定了下神,才緩緩道:“在下才疏學淺,其實不堪謀略,不過陛下既然見問,那在下以為,如今不妨假戰勝之威,待之以嚴,又因為戰勝之威不可久,是以當從速而行。”
溫晏然不置可否,又道:“崔君再與朕說說東邊的情況罷。”
崔益想了想,回答:“東邊諸州與北地諸州有些相類。”
大周現在的情況是中部與北部最關鍵,其次為東部諸州,而南邊還是崔氏等大族遷居過去後,才慢慢發展起來的。
中部當然是溫氏的權威最重,而北邊跟東邊豪強多,大周雖然有類似科舉制的考核,但是教育資源基本壟斷在世家大族手中,普通人根本沒有求學的門路,更沒有用於考試的資金,是以絕大部分官吏還是由推舉征兆的方式產生的,按照慣例,各地郡縣中的主官,大多都出身世家,不過這些人的水平高低不齊,其中東部本來有一家外戚出身的豪強馬氏,因為橫行跋扈,在厲帝時期,甚至激起過一次牽涉頗廣的民變,雖然那次民變最終被成功平息了下來,但也直接導致了當地武德異常充沛,基本上走兩步就能看見一個塢堡莊園。
東部區域各個世家的政治地位固然不如中部,但每家的隱戶部曲卻遠比中部要多,還有些豪強以各種手段,吞沒人口土地,導致許多家族人口暴漲,僅僅有明確戶籍的那些,就數以萬計。
在這個時代,世家子女們的上限固然很高,但下限也實在低得慘不忍睹,導致很多地方上的主官根本就沒有處理政務的能力,不但無法抑制土地兼並,甚至所有事務都只能依仗郡吏縣吏去完成,而那些吏員都是本地出生,像當年的馬氏,曾經有段時間,同時出過三個郡丞,二十七個縣丞,直接把持了地方上的所有政務。
至於南邊那些地方,溫謹明爭取皇位的依仗就是世家,自然不會對他們大加打擊,不過除了世家之外,還有本地豪強可供下手,加上那些地方近年來又沒怎麽經歷過戰亂,在崔氏等大族率先選擇投誠的情況下,局勢反倒比其他地方更加平穩。
崔益在北苑那邊就寫了數封急信給各個親故,一面讓家裏加緊時間送有價值的人質入京,一面嚴詞告誡他們,無論建平對崔氏有何處置,都要老實配合。
天子既然能輕松打敗泉陵侯,那進一步平定四方,也並非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他們現在固然是戴罪之身,但若能助皇帝安服天下,又怎知不能重新成為朝中重臣呢?與青史留名相比,莫說官職財貨,就算是性命,也大可以拋卻。
溫晏然毫無預兆地點了一個人名出來:“你可認得溫鴻溫郡守?”
崔益聞言,明顯頓了一下,再開口時,語氣中帶有明顯的嘆服之意:“陛下聖明。”
溫晏然面無表情地掃了他一眼——她懷疑在這個時代,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智謀之士,一個條件是腦子裏得確實有點東西,另一個條件說話風格得無限往謎語人方面靠攏……
她看過評論區,對溫鴻此人有些了解,從姓氏看,此人明顯也是一個溫氏宗親,雖然沒有爵位在身,但按輩分,得算她跟溫謹明的叔叔,同時也是宗室中少見的真有安民理政才能的人物。
在厲帝時期,溫鴻就經常被外派到地方,被評價為有德有能之人,而且態度恭謙平和,又因為馬氏之亂後,東部局勢不夠穩定,就把此人丟過去做了郡守,在當時的評價裏,不少人還覺得厲帝對溫鴻不夠厚道,總是挑艱難的任務派給對方。
大周對有爵位的宗親嚴防死守,各地的諸侯王更是被管束得無法沾手絲毫兵權,但歷代天子卻願意相信那些沒有爵位在身的親戚,溫鴻此人的履歷堪稱無可挑剔,哪怕是對脾氣暴虐的先帝,都沒什麽怨憤之言,但也正是這樣一個人,一旦劇情進展到天下大亂的環節,就會果斷開始割據一方,在部分情節中還曾登基稱帝。
溫晏然又問:“田東陽也曾久居南部,想來他的學生也多托庇於崔褚兩家?”
崔益:“田東陽曾游歷天下,各地皆有相善之人,在來徐州之前,曾久居承州。”
承州也在東部。
其實在泉陵侯的團隊中,最相信玄陽上師的是褚氏那邊的人,至於溫謹明本人,更多的是想借對方的名頭,證明自己比建平那邊更加天命所歸,崔益本人也不大相信那些神道之事,既然天子問起,索性就多交代了一些:“玄陽子本人被陛下明正典法後,他的學生們也並未在徐州多加逗留,如今應當是回到了承州附近。”
溫晏然微微點頭:“崔君還有什麽事要告知朕麽?”
崔益喉頭滾動,卻一言未發,只是斂容向著前方的天子鄭重拜了一拜,起身告退。
溫晏然讓身側內侍送崔益回去,自己合上雙目,在木榻上靠了一會,半晌後才向身邊人道:“阿曲,你著人準備一副棺槨,送到大理寺那邊。”
阿曲全名蔡曲,也是溫晏然之前在宮中挑選到身邊的宮人,她的才能固然不如池儀跟張絡,但如今池張兩位承擔的朝政要務越來越多,很多侍奉類的工作便轉移到了其他人身上,蔡曲因為言語明朗活潑,且勤奮好學,與其他人相比,便顯得頗為出彩。
蔡曲清脆應下,又問:“棺槨是給那位褚姓貴人準備的麽?”
相比於崔益的順從跟合作,褚馥的態度簡直如同一塊頑石,哪怕事敗被俘,也保持著拒不開口的冷硬姿態。
溫晏然搖頭:“是給那位崔君的。”
崔益方才之所以表現得如此急切,用不那麽謎語人的風格為天子詳細講述天下局勢,倒不是為了自己求官,而是想盡可能在自己死前,為家族的延續打算,如此才能心無愧恨地對昔日主君盡忠。
——泉陵侯亡故之時,崔益早就肝膽俱裂,而當日替溫謹明挨了一箭的崔新白又是他姐姐唯一的孩子,其人的才能在家中小輩中尤為出色,北苑之敗後,崔益既愧於主君,又愧於家人,無論如何也無法釋然,終究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
溫晏然所言無誤,崔益在面聖之後,給家人留了一封書信,又將妻兒托付於友人褚馥,然後便觸壁而亡,事後朝廷雖以叛逆相責,也嘉其忠義,許之隨葬在溫謹明附近,至於那位褚姓幕僚,卻是因為家裏人才不如崔氏多,若是隨故主而去,恐怕後輩將無可倚仗,痛心之餘,才表現得如此冷漠孤僻。
崔益去世後第十天,褚馥終於勸動了作為族長的堂兄褚叢,表示願意率族人歸附。
溫晏然接受了崔褚兩家的投效,還給了崔氏族人崔新靜一個官職,此人是崔新白的堂妹,本來按崔氏長輩原來的計劃,還得多學習幾年才可以出仕,但如今叔父與堂姐接連去世,她雖然年幼,但經歷離喪之後,性情與往日相比,自然堅毅了許多,當下毫不猶豫地接起家中重任。
就在朝中許多世家出身的官吏認為陛下對士族格外寬宏的時候,溫晏然便給出了對牽涉其中那些大家族們的具體處置。
褚馥沒像同僚信中要求的樣,照管崔家的晚輩,反倒把自家的孩子們放在了崔家那邊,自己自請出族,之後則幫著中樞清查了南部諸州中,涉及泉陵侯叛亂的豪強與世家,那些人家裏大部分都習慣了以崔氏褚氏為首,看朝廷連這兩家的家產跟部曲都毫不留情地籍沒充公,自然也不敢反抗,其中當然也有人不服,卻都沒能翻起什麽水花,反倒遭到了宋南樓等人無情的清洗。
宋南樓的表現讓溫晏然頗為滿意——此人在評論區的稱號既然是“溫柔隨和”,那顯然屬於比較聽話的那類臣子,溫晏然特地寫信過去,諄諄告誡,讓他在面對叛亂且拒不投降的人時一定要從嚴處置,之後對方果然按照她的心意,將事情辦得無比妥帖。
那些叛逆之人不知道皇帝都囑咐了宋南樓什麽,否則一定會表示,憑他那種與外表完全不同的兇悍表現,跟溫柔隨和不說一模一樣,起碼也是毫無關系……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臨去之前,他特地去褚馥那邊繞了一下,倒沒跟對方說什麽,只是默然一禮,隨即轉身離去。
天桴宮本是國師所居之地,不過按大周慣例,國師本人地位雖然崇高,但也缺乏實權,之前的天子只有在類似於祭祖之類的重要時刻才會過來此處,然而溫晏然本人卻常常出入其中,還大肆提拔天桴宮出身的人做朝官,難怪她的很多敵人都以為朝中實際做主的是那位國師溫驚梅。
對此,溫驚梅本人其實也有所察覺,只是他的權勢不足以為自己做出可信澄清……
泉陵侯團隊此前也存在類似的誤解,溫謹明本人算是一位頗有城府的主君,一向也有善於觀人的美名,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才對建平內情勢做出了某些誤判。
溫晏然想,這倒也怪不得對方,畢竟在當前時代,再頂尖的智謀之士也不會把“因為穿越所以獲得了對天下局勢的了解”這一點給納入到對敵人的考慮當中,再加上溫驚梅確實能算是一個見事透徹的明白人,非常適合在各種陰謀向推測中承擔一些不屬於他本人的黑鍋。
提前摘去發冠並且換上了素服的崔益,神色平靜地隨內侍進入天桴宮後殿當中。
從室內布局看,此地應該是國師常用的書房,前方的錦榻上放了一張木案,一架憑幾,對自身境況有著清晰了解的崔益當然不會以為那是皇帝為自己設置的座位,簡單整理了下著裝,便安靜地跪坐於殿側等候。
他一直等了三刻左右,才聽到皇帝駕臨的通報。
崔益稍稍擡起頭,他之前就很想知道,那個讓泉陵侯兵敗身死的小皇帝,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作為天子,新帝的排場堪稱樸素,崔益透過大門,可以看到一位穿著玄色外裳,深灰色紗冠的少年人徐徐走來,十來位姿態恭敬的內官隨在其後,在抵達殿門時,大部分都駐足於門外侍立,只有四人跟著天子一道進殿。
室內的光線並不如室外明亮,然而天子本人身上卻仿佛蒙著一層微光,存在感比世上任何一人都更加鮮明,她的模樣與崔益此前的所有想象都不相同,其人身立如竹,文質雋逸,行動間帶有些許雅士之態,儀容更與泉陵侯有三分相似,然而天子僅僅走過崔益的時候往他的方向看了一眼,兩人四目不經意間有片刻相觸,崔益心中便仿佛有驚雷轟然響起。
——那就是天子威儀!
僅僅一個照面間,崔益竟莫名覺得,新帝此人天生便該是一國之君,溫晏然此前之所以默默無聞,是因為沒有被放到合適的位置上,像這樣的人物,一朝身登高位,便可以使天下震動。
他看著皇帝的面容,忍不住想到了昔日的主君,心中一時酸痛,轉向天子的方向,垂首行了大禮。
高踞於木榻上的溫晏然的目光從他身上掃過,微微笑了笑:“徐州崔益,少年便有才名,聲望冠絕州郡,朕也是久仰了。”
崔氏分為兩支,一支在建州,一支後來遷到了徐州那邊,本來在建州這邊的才是主脈,然而從五十年前開始,主脈的勢力就漸漸微弱小去,反倒徐州那邊慢慢興旺起來,如今天下人提及崔氏,第一反應說的就是徐州崔。
崔益苦笑:“崔某年少時也曾為此自負,然今日方知,以在下的見識,不過是一隅之地的井中蛙而已,正因為不知天高地厚,才在家中自鳴得意。”
溫晏然笑了笑,沒再與對方寒暄下去,直接切入正題:“你既然想要求見朕,自然是有話要說。”
崔益:“在下想與陛下論一論君侯的身後事。”又道,“陛下以神鬼莫測之能,敗君侯與北苑,於建平而言,確是去一心腹大患……”
聽到此處,溫晏然已知對方想說什麽,打斷:“然而天下安定與否,卻並不在泉陵侯一人身上,甚至她一朝身故,各地反倒會因此不安。”
在登基前,溫晏然根本沒有任何人脈基礎,雖然掌握著君臣大義,然而天下間不服氣的依舊大有人在,那些人並非不想折騰,而是在等著看天子跟泉陵侯兩人相爭的結果,畢竟溫謹明走到現在,已經無法放棄對皇位的爭取,也正因為如此,她與建平間的矛盾最為不可調和,所以那些心懷二意之輩都等著泉陵侯先出頭,這樣一來,不管是哪一方勝利,他們都能打著擁護另一方的旗幟來渾水摸魚。
崔益頓了頓,道:“陛下聖明。”
溫晏然頷首,又淡淡道:“不過那些人各自間也不大齊心,否則他們給朕帶來的麻煩,怕便不止如此了。”
她的語氣還是十分溫和,但在崔益聽來,卻有著鋒銳的凜冽之意。
在場的兩人都明白,最符合那些旁觀者利益的當然是泉陵侯幹掉天子,並付出巨大的代價,這樣一來,他們就能打著討伐叛逆的旗號進攻建平,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在兩邊的爭鬥有明確結果之前,縱然會暗地裏為泉陵侯提供一些幫助,也不會太過分,一方面是擔心因此損傷自身實力,影響後續的翻臉計劃,另一方面也是不想讓泉陵侯以壓倒性的優勢,從容打敗建平那個年紀不大且在傳言中腦子不算特別聰明的小皇帝。
——感謝當前時代落後的通訊水平,就算溫晏然本人的權威已經重到了讓建平這邊的朝臣心服口服的地步,但外面那些州郡對她的認知,還在舊日印象中原地踏步。
溫晏然看著崔益:“崔君今日特地來此,想來是有所見教。”
崔益先道了句不敢,才開口論及正事:“大周南為慶邑,北鄰烏流,西側多少,東側多水,其中西側為蠻夷所據,東部則豪強林列,此皆為不穩之源。”
溫晏然微微頷首,又道:“說來還得感謝泉陵侯,若非她時機挑的恰當,建平這邊怕也不能安穩至今。”
崔益垂首:“陛下禦極以來,赦天下錢糧,使黔首安居,士民歸心,如今雖有三心二意之輩,於建州而言,卻不算大患。”
兩人說的話都有緣故,所謂“青黃不接春三月”,在舊糧耗盡,新糧還沒來得及收獲的時節,最容易產生流民,再加上天下被厲帝折騰了那麽多年,很多地方已近於民不聊生,各地豪強只要稍稍煽動,就能輕易聚集起一批吃不上飯的氓首,泉陵侯特地挑著春獵的時候來到建平,是為著如此一來,等事情塵埃落定後,就算消息傳之於外,青黃不接的危險時期也已經過去,南邊的夏糧已經快到可以收獲的月份,豪強們心有顧忌,反倒會再蟄伏一段時間,多備些糧草。
而泉陵侯能如此計劃,也是因為溫晏然登基以來,按慣例赦了一年的稅,並且不建陵墓,不修宮室,不好游樂,不令地方進貢奇珍異獸,也沒到成婚的年紀,需要的花費確實不大多,充分展現了一個宅居人士能省錢到什麽地步,雖然地方上的盤剝不會因此完全消失,各地也意思意思地向中樞上供,不過與往年相比,也是大為削減。
溫晏然靠在憑幾上,不緊不慢道:“崔君所言,固然令朕安心,不過以崔君之能,怕是並非只是過來告訴朕,此後大可以高枕無憂罷?”
崔益微微閉目,再睜開眼時鄭重道:“陛下雖無近憂,卻有遠慮,北地烏流久有不臣之心,西部諸蠻夷常年作亂,東部諸豪傑亦不可為依仗,陛下如今登基未久,可暫以南部為腹心。”
溫晏然微微揚眉。
建州靠南那一塊地方,其實就是溫謹明原來的基本盤。
益的觀點其實跟溫晏然的觀點很近似,而且她作為看過劇透的某預備玩家,比前者知道的更多,按照正常發展,不久之後,東邊會先開始打仗,至於打仗的理由,不同支線中存在不同的理由,北地的烏流部也一定會叛亂,西邊那塊本來就不大喜歡中樞,也會跟著興風作浪,大量消耗朝廷的人力財力。
在相應劇情中,玩家若是想快速平亂,就需要征收重稅,並大大提高“一亂未平,一亂又起”事件的出現概率,如果不征重稅的話,戰局就會膠著起來,頻發的戰爭更會直接拖垮大周的財政。
四個方向,有三個方向都是鐵板釘釘地不靠譜,溫晏然想,老天留給自己的選擇確實不算廣泛……
崔益看見,木榻上一身玄裳的天子似乎笑了一下,溫言詢問道:“那按足下之言,朕該對青禹諸州如何呢?”
從入殿以來,天子的態度從始至終都是那樣客氣有禮,但崔益卻莫名覺得,雖然自己對天下局勢有著深刻的認知,但天子本人對此的認知,卻還在自己之上。
而且皇帝心中早就有了處置南部諸州的方案,如今的詢問並非詢問,更是一種考驗。
他有種預感,崔氏整個家族的命運,就取決於自己接下來說的內容。
不管是在厲帝還是泉陵侯面前,崔益都沒有類似那種刀刃在側的命懸一線感,如今定了下神,才緩緩道:“在下才疏學淺,其實不堪謀略,不過陛下既然見問,那在下以為,如今不妨假戰勝之威,待之以嚴,又因為戰勝之威不可久,是以當從速而行。”
溫晏然不置可否,又道:“崔君再與朕說說東邊的情況罷。”
崔益想了想,回答:“東邊諸州與北地諸州有些相類。”
大周現在的情況是中部與北部最關鍵,其次為東部諸州,而南邊還是崔氏等大族遷居過去後,才慢慢發展起來的。
中部當然是溫氏的權威最重,而北邊跟東邊豪強多,大周雖然有類似科舉制的考核,但是教育資源基本壟斷在世家大族手中,普通人根本沒有求學的門路,更沒有用於考試的資金,是以絕大部分官吏還是由推舉征兆的方式產生的,按照慣例,各地郡縣中的主官,大多都出身世家,不過這些人的水平高低不齊,其中東部本來有一家外戚出身的豪強馬氏,因為橫行跋扈,在厲帝時期,甚至激起過一次牽涉頗廣的民變,雖然那次民變最終被成功平息了下來,但也直接導致了當地武德異常充沛,基本上走兩步就能看見一個塢堡莊園。
東部區域各個世家的政治地位固然不如中部,但每家的隱戶部曲卻遠比中部要多,還有些豪強以各種手段,吞沒人口土地,導致許多家族人口暴漲,僅僅有明確戶籍的那些,就數以萬計。
在這個時代,世家子女們的上限固然很高,但下限也實在低得慘不忍睹,導致很多地方上的主官根本就沒有處理政務的能力,不但無法抑制土地兼並,甚至所有事務都只能依仗郡吏縣吏去完成,而那些吏員都是本地出生,像當年的馬氏,曾經有段時間,同時出過三個郡丞,二十七個縣丞,直接把持了地方上的所有政務。
至於南邊那些地方,溫謹明爭取皇位的依仗就是世家,自然不會對他們大加打擊,不過除了世家之外,還有本地豪強可供下手,加上那些地方近年來又沒怎麽經歷過戰亂,在崔氏等大族率先選擇投誠的情況下,局勢反倒比其他地方更加平穩。
崔益在北苑那邊就寫了數封急信給各個親故,一面讓家裏加緊時間送有價值的人質入京,一面嚴詞告誡他們,無論建平對崔氏有何處置,都要老實配合。
天子既然能輕松打敗泉陵侯,那進一步平定四方,也並非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他們現在固然是戴罪之身,但若能助皇帝安服天下,又怎知不能重新成為朝中重臣呢?與青史留名相比,莫說官職財貨,就算是性命,也大可以拋卻。
溫晏然毫無預兆地點了一個人名出來:“你可認得溫鴻溫郡守?”
崔益聞言,明顯頓了一下,再開口時,語氣中帶有明顯的嘆服之意:“陛下聖明。”
溫晏然面無表情地掃了他一眼——她懷疑在這個時代,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智謀之士,一個條件是腦子裏得確實有點東西,另一個條件說話風格得無限往謎語人方面靠攏……
她看過評論區,對溫鴻此人有些了解,從姓氏看,此人明顯也是一個溫氏宗親,雖然沒有爵位在身,但按輩分,得算她跟溫謹明的叔叔,同時也是宗室中少見的真有安民理政才能的人物。
在厲帝時期,溫鴻就經常被外派到地方,被評價為有德有能之人,而且態度恭謙平和,又因為馬氏之亂後,東部局勢不夠穩定,就把此人丟過去做了郡守,在當時的評價裏,不少人還覺得厲帝對溫鴻不夠厚道,總是挑艱難的任務派給對方。
大周對有爵位的宗親嚴防死守,各地的諸侯王更是被管束得無法沾手絲毫兵權,但歷代天子卻願意相信那些沒有爵位在身的親戚,溫鴻此人的履歷堪稱無可挑剔,哪怕是對脾氣暴虐的先帝,都沒什麽怨憤之言,但也正是這樣一個人,一旦劇情進展到天下大亂的環節,就會果斷開始割據一方,在部分情節中還曾登基稱帝。
溫晏然又問:“田東陽也曾久居南部,想來他的學生也多托庇於崔褚兩家?”
崔益:“田東陽曾游歷天下,各地皆有相善之人,在來徐州之前,曾久居承州。”
承州也在東部。
其實在泉陵侯的團隊中,最相信玄陽上師的是褚氏那邊的人,至於溫謹明本人,更多的是想借對方的名頭,證明自己比建平那邊更加天命所歸,崔益本人也不大相信那些神道之事,既然天子問起,索性就多交代了一些:“玄陽子本人被陛下明正典法後,他的學生們也並未在徐州多加逗留,如今應當是回到了承州附近。”
溫晏然微微點頭:“崔君還有什麽事要告知朕麽?”
崔益喉頭滾動,卻一言未發,只是斂容向著前方的天子鄭重拜了一拜,起身告退。
溫晏然讓身側內侍送崔益回去,自己合上雙目,在木榻上靠了一會,半晌後才向身邊人道:“阿曲,你著人準備一副棺槨,送到大理寺那邊。”
阿曲全名蔡曲,也是溫晏然之前在宮中挑選到身邊的宮人,她的才能固然不如池儀跟張絡,但如今池張兩位承擔的朝政要務越來越多,很多侍奉類的工作便轉移到了其他人身上,蔡曲因為言語明朗活潑,且勤奮好學,與其他人相比,便顯得頗為出彩。
蔡曲清脆應下,又問:“棺槨是給那位褚姓貴人準備的麽?”
相比於崔益的順從跟合作,褚馥的態度簡直如同一塊頑石,哪怕事敗被俘,也保持著拒不開口的冷硬姿態。
溫晏然搖頭:“是給那位崔君的。”
崔益方才之所以表現得如此急切,用不那麽謎語人的風格為天子詳細講述天下局勢,倒不是為了自己求官,而是想盡可能在自己死前,為家族的延續打算,如此才能心無愧恨地對昔日主君盡忠。
——泉陵侯亡故之時,崔益早就肝膽俱裂,而當日替溫謹明挨了一箭的崔新白又是他姐姐唯一的孩子,其人的才能在家中小輩中尤為出色,北苑之敗後,崔益既愧於主君,又愧於家人,無論如何也無法釋然,終究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
溫晏然所言無誤,崔益在面聖之後,給家人留了一封書信,又將妻兒托付於友人褚馥,然後便觸壁而亡,事後朝廷雖以叛逆相責,也嘉其忠義,許之隨葬在溫謹明附近,至於那位褚姓幕僚,卻是因為家裏人才不如崔氏多,若是隨故主而去,恐怕後輩將無可倚仗,痛心之餘,才表現得如此冷漠孤僻。
崔益去世後第十天,褚馥終於勸動了作為族長的堂兄褚叢,表示願意率族人歸附。
溫晏然接受了崔褚兩家的投效,還給了崔氏族人崔新靜一個官職,此人是崔新白的堂妹,本來按崔氏長輩原來的計劃,還得多學習幾年才可以出仕,但如今叔父與堂姐接連去世,她雖然年幼,但經歷離喪之後,性情與往日相比,自然堅毅了許多,當下毫不猶豫地接起家中重任。
就在朝中許多世家出身的官吏認為陛下對士族格外寬宏的時候,溫晏然便給出了對牽涉其中那些大家族們的具體處置。
褚馥沒像同僚信中要求的樣,照管崔家的晚輩,反倒把自家的孩子們放在了崔家那邊,自己自請出族,之後則幫著中樞清查了南部諸州中,涉及泉陵侯叛亂的豪強與世家,那些人家裏大部分都習慣了以崔氏褚氏為首,看朝廷連這兩家的家產跟部曲都毫不留情地籍沒充公,自然也不敢反抗,其中當然也有人不服,卻都沒能翻起什麽水花,反倒遭到了宋南樓等人無情的清洗。
宋南樓的表現讓溫晏然頗為滿意——此人在評論區的稱號既然是“溫柔隨和”,那顯然屬於比較聽話的那類臣子,溫晏然特地寫信過去,諄諄告誡,讓他在面對叛亂且拒不投降的人時一定要從嚴處置,之後對方果然按照她的心意,將事情辦得無比妥帖。
那些叛逆之人不知道皇帝都囑咐了宋南樓什麽,否則一定會表示,憑他那種與外表完全不同的兇悍表現,跟溫柔隨和不說一模一樣,起碼也是毫無關系……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